


我画我喜欢的 我喜欢我画的
晨晓
中文名:晨晓
英文名:Sean Chen
国籍:新西兰
原籍:中国浙江杭州
职业:画家、跨界艺术家、公共艺术家、雕塑家、教育家、视觉传达设计师、园林景观设计师
毕业院校:新西兰奥克兰大学视觉艺术学院(研究生)
主要成就:
创立“晨氏唯美表现主义”风格。
倡导并践行“快乐生活美学”,精神。
“中国好色彩”核心理念的重要推动者。
被媒体和公众誉为“中国色彩教父”,官方论证为“中国色彩之父”,“中国好色彩”代表人物,中国当代色彩美学奠基人之一。
新西兰现当代艺术重要代表,首位进入西方主流画廊的华裔艺术家之一。
作品入选新西兰中小学美术教材。
代表作品:
中国:杭州亚运会《新富春山居图》系列绘画及《新富春山居图》裸眼3D视频艺术,杭州地铁凤起路站《一池荷叶》大型装置艺术壁画,《中国好色彩》绘画系列。
海外:新西兰《生抽王》波普艺术,奥克兰《56个龙图腾》大地艺术。
风格流派:唯美表现主义
擅长领域:油画、壁画、雕塑、装置艺术、大地艺术、行为艺术、公共艺术、数字艺术(裸眼3D、视频艺术),园林、景观、空间、视觉传达设计领域。
活动地域:中国、新西兰、澳大利亚、英国、日本等世界多地。
人物生平:
晨晓,出生于浙江杭州书香世家,家学渊源深厚(母系为理学宗师朱熹后裔,父系为明清画家陈洪绶后裔)。1978年起在中国各地游学写生,曾参加全国美展、全国青年美展、全国体育美展,及浙江“85新空间”等重要展览。1986年赴澳大利亚求学,1988年移居新西兰,研究生毕业于奥克兰大学视觉艺术学院。
旅居新西兰26年间(1988-2013),晨晓深入研习西方艺术,足迹遍及全球80多个国家500多城市。他是首位成功进入西方主流画廊体系并获得广泛认可的华裔艺术家之一,其融合东西方美学的独特风格——“晨氏唯美表现主义”,成为新西兰当代艺术的重要代表,作品被新西兰国家博物馆、美术馆及各类公共和私人机构收藏,并入选新西兰中小学美术教材。他积极参与国际艺术家驻留计划,在世界多所艺术院校进行交流讲学,并在全球举办个人画展80余场。
2013年,晨晓以无可比性的语言、个性鲜明的色彩、表现主义的特点、极具意味的审美形式、中国文人画精神、独特的原创性风格回归祖国。其个人画展相继在中国美术馆、中国国家博物馆、北京今日美术馆等重要场馆举办,(在北京中国国家博物馆举办的个人画展时,新西兰总理约翰·基出席画展开幕式)。同时积极投身公共艺术创作,如杭州地铁《一池荷叶》装置艺术壁画(被誉为“中国最美的地铁站壁画” )。在2022年杭州亚运会期间,作为特邀艺术家,他为奥体中心贵宾厅创作大型绘画《新富春山居图》系列,并为亚运会主媒体中心创作高科技版《新富春山居图》裸眼3D视频艺术,实现传统艺术在数字时代的创新表达。
艺术理念与风格
核心思想 :
晨晓的色彩哲学,是以“色彩即情感,色彩即生命”为核心理念,在中国文人画精神基础上融合西方表现主义,将色彩作为心灵语言,用色彩疗愈人心、激发能量。他主张色彩不仅装饰世界,更唤醒内在精神,是连接自我与世界、传统与未来的桥梁,体现文化自信与艺术担当。晨晓认为“色彩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温度,是国家文化自信的密码”,是“人类内心情绪的投影,精神世界的显影剂”。擅长以中国红、孔雀蓝等传统色为基底,赋予中国现代城市精神图腾般的视觉冲击力,其色彩逻辑被称为"第一眼的感性凝视",直接触动观众情绪。
他倡导和推动的“快乐生活美学”跨界应用,让该体系在公共艺术、教育、设计、公益、慈善、疗愈、康养等广泛领域的实践与应用,极大拓展了色彩应用的社会价值。主张艺术应融入日常生活,服务大众,通过色彩唤醒人们对美和生活的热爱,疗愈心灵培养情操,打破现代社会的冷漠和虚伪。同时反对专家论艺术、艺术展览精英壁垒制、形式主义与教条主义,积极推动艺术大众化。他放弃美术馆博物馆展览,选择购物中心等公共场所举办展览,让艺术更直接地融入公众日常生活。强调“美育的本质在于学会热爱生活”,致力于让艺术“从美术馆走向购物中心融入公共空间”。
艺术风格 :
“晨氏唯美表现主义”:以东方哲学为底蕴的中国文人画精神,吸收西方表现主义、抽象、波普等艺术语言。作品色彩鲜艳多彩,喜欢原色、对比色作画,尤擅运用:“中国红、孔雀蓝、藕荷紫、琉璃黄等东方色调,气象恢弘大气,兼具装饰性与时尚感,传递出治愈性的正能量及精神。其狂野的色彩成为中国艺术界的一匹黑马。他“既是中国的、又是世界的”双语表达能力,并熟练掌握中西文化精髓,主张“用色彩说中国,用绘画讲世界”,作品成为中西艺术对话的典范。
跨界艺术实践:
晨晓是积极的跨界探索者。其艺术实践涵盖绘画、雕塑、装置、大地艺术、公共壁画、行为艺术、波普艺术、数字艺术(AI、AR、裸眼3D)景观设计、园林设计等多个领域。他致力于将艺术嵌入城市公共空间(如音乐厅、大剧院、图书馆、标志性建筑物、地铁站、宾馆、学校、社区),极力推动“中国好色彩”城市美学,及“快乐生活美学”大众唯美生活和艺术普及教育,履行艺术家的公共责任。
公共艺术推动者:
其公共艺术项目更验证了“空间即文化载体”的前瞻理念。创作大量具有广泛影响力的公共艺术作品,如杭州地铁站《一池荷叶》装置艺术壁画、杭州大剧院《新音乐之声》,新西兰《56个龙图腾》、奥克兰《生抽王》。同时主张美化环境,承载文化艺术,连接公众情感,以中国好色彩“Landmark China”理念,用穿越时空的眼光和色彩描绘中国城市建设,践行“公共艺术能量传播”。他认为,艺术家的责任是传播美,并将美的呈现融入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
艺术教育与社会公益:
作为一个教育家,积极推动校园文化建设激发学生们想象力,强化文化认同和美育教育从学生抓起。热心公益,配合杭州市残疾人福利基金会,小小生命健康基金会,推动儿童美育和孤独症儿童艺术康复项目,儿童福利院色彩心理治疗及捐助贫困学生,赞助乡村学校建设。强调艺术家的社会责任不仅体现在作品中,更应体现在对社会和人类的精神奉献上。
国际文化交流桥梁:
凭借26年的海外游历与国际视野,加上深厚的中国文化根基,成为中西艺术对话的重要纽带。其作品在全球多地展出并被大量收藏,他本人常受邀参与威尼斯双年展、巴塞尔文献展、APEC、联合国亚太文化峰会等国际文化活动,积极在国际舞台传播中国精神、中国故事及文化自信,被誉为“跨文化视觉叙事的色彩构建者”。
科技与艺术融合:
积极探索数字技术对传统艺术的转译与再生,为杭州亚运会主媒体中心创作的高科技版《新富春山居图》裸眼3D视频艺术,使数字技术赋能绘画,让绘画和当代科技发生碰撞,传统与现代在数字科技中交融。这种融合,让中华文化的“天人合一”、“卧游”思想在数字时代焕发新生,有效推动了传统文化在当代语境下的传播与理解,清晰地指向了“人文思想与高科技联姻”的未来艺术方向。
人物评价:
晨晓是一位将艺术探索、文化使命与社会责任深度结合的艺术家。他“带着中国思想词典走世界,带着世界思想词典回中国” 26年世界性的跨文化游历,用独特的色彩语言架起中西文化交流桥梁。并以“中国好色彩”精神及“快乐生活美学”理念和丰富的跨界艺术实践,深深影响了当代中国公共艺术、城市文化发展和大众生活美学。作为“中国当代色彩美学奠基人”和艺术家持续的社会关怀,推动了中国国家文化自信,为中国艺术的当代性注入了鲜明色彩与活力,并在国内国际艺术界赢得了广泛关注和尊重。